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深圳正加速拓宽城市创新“巴菲特护城河”

时间:01-30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47

深圳正加速拓宽城市创新“巴菲特护城河”

【编者按】1993年,63岁的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概念,将品牌、成本、效率、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竞争优势归纳为具象的“护城河”。“护城河”越宽,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在市场竞争中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此后,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被不断引用和延伸,在更为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城市乃至国家都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护城河”,其中“创新力”最受重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与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在港交所敲响开市锣,“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深圳诞生。倒回2023年第一周,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获批上市,由深圳团队研制,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也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内的巨大突破。一头一尾,深圳成功“出圈”。今日,深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公布了2023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GDP比重提升至5.8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居全国第一。“深圳的创新优势集中在创新链的中后端,即是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而深圳的创新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这是创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模式,也因此涌现了华为、大疆、迈瑞等行业龙头。”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认为。企业之外,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同样在拓宽深圳的“护城河”,并与企业一道发力源头创新。2023年,有“国之重器”之称的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接连落地;由颜宁领衔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持续释放顶尖人才“虹吸效应”;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巴克利奖”70年来首次花落中国,授予深圳科学家……巴菲特认为,宽阔的“护城河”让企业在市场中不可攻击且无可替代,是判断一家伟大公司的主要标准。迈入2024,深圳科创“护城河”又将如何加宽,今年的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了哪些信号?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ECMO一响,黄金万两。”作为“救命神器”的ECMO,在我国却长期受制于进口机器价格昂贵。有统计指出,不同品牌ECMO开机费2.5-7万元不等,病人使用ECMO两周需花费至少20万元。2023年1月5日,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深圳汉诺医疗ECMO相关设备上市。作为国产首个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国家药监局认为,其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国泰君安证券分析称,“深圳造”国产ECMO问世,预示着我国在ECMO领域撕开欧美垄断的一道裂缝,为降低ECMO价格、为患者实现更低价治疗带来了希望。以首个国产ECMO开局,2023年,深圳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颠覆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芯片、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都是‘鱼池’里的大鱼。”让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引以为傲的“技术鱼池”,近年来“捞”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颠覆性技术。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超2.8万项。2023年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比亚迪仅用时3个多月。而在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被寄望“下一个比亚迪”的优必选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23年《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以6618件成为全球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最多的国家,而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有效技术专利达763件,排名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20财年、2021财年、2022财年,优必选研发开支分别为4.29亿元、5.17亿元、4.28亿元,占相应时期收入的57.9%、63.3%、42.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院大所’模式,政府、企业有需求,由大院大所解决需求;一种则是以深圳为代表,缺少大院大所资源,创新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做。”陈宪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居全国第一,科创“护城河”正不断加宽。“国之重器”扎根生长“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先天缺乏“大院大所”的深圳,探索出的加宽“护城河”的路径是,通过产业创新聚集相当多的财富、税收,用以反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国之重器”的不断入驻就是例证。“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正越来越高。从1970年-1990年的40%,到1991年-2010年的48%,2010年以后高达57%,证明大科学装置已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器。”2023年4月的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列出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大科学装置对原始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千呼万唤,2023年光明科学城迎来三座“庞然大物”的入驻——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的收效有多迅速?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仅3年的李汉杰团队首次成功构建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类免疫细胞发育图谱,并发现免疫细胞“新类型”——类小胶质细胞,文章成功被国际顶刊CELL收录,并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短短3年成功攻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成生物大设施,让我们能搭建出一个高通量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平台,快速研究出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分化和功能。如果没有大设施,(这项研究)可能要5-6年甚至更久,早就被国外抢发了。”李汉杰透露。正如李汉杰所言,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室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耗时耗力的“劳动密集型”。由于生物体系的复杂性,现阶段生物体系的理性设计还依赖于高通量的“试错”实验。而大科学装置仿佛一座“生物铸造工厂”(Biofoundary),将繁琐的实验从纯手工转为自动化、低通量转为高通量、随性化转为标准化,由此大大缩短实验周期、提高实验效率,推动生物技术的变革。受益于大科学装置的远不止“3年发顶刊”的科研人员。“我们曾开玩笑说,深圳如果想挣钱,可以建超市,不一定要建‘超算’。大科学装置最重要的是社会价值,是其公益性。”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深圳对大科学装置的部署,考虑的不是商业意义上的“怎么挣钱”,而是“怎么帮助别人挣钱”——世界各地的科研院所、企业、个人都可通过网络预约使用这些大装置,让科研成果有机会落地为产品。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负责人俞书宏同样表示,大科学装置相当于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企业与科研人员就像“楼上楼下”的关系,其接触不再局限于校园,更频密的沟通有助于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向市场。据深圳市发改委透露,2024年深圳将继续围绕产业需求谋划和储备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强化设施与产业服务对接,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明星科学家”纷至沓来作为“最强硬件”的大科学装置已就位,加宽“护城河”还需“软件”的协同。去年10月,凭借拓扑绝缘体研究和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创新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来首次荣获该奖的中国籍科学家。量子霍尔效应是20世纪以来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已有四个诺贝尔奖与之直接相关。薛其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评价机制,培养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年轻人可以静下心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展开长期的科研探索。而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深圳已走在前列。去年“深圳人才日”,《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磅出台,一大创新是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要求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对顶尖科学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颜宁正是深圳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的一次实践。去年11月,在颜宁“官宣”加盟深圳满一年之际,由其担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SMART)在光明区去筹成立。颜宁是一位绝对的“非典型”科学家。深圳给予她足够的“试错”权,令其带领深圳医学科学院探索全新的科研模式:一方面解决医学领域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Research),另一方面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Translation),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全职加盟深圳的一年里,45岁的颜宁屡获新职。如今,她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并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2023年新增两院院士里最年轻的之一。过去一年,深圳医学科学院面向全球发出6轮公开招聘,目前已集聚超过70位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薛其坤、颜宁等“明星科学家”坐镇,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求贤若渴,深圳的顶尖科学家“磁吸力”正越来越强。2023年,深圳新增黄三文、颜宁、郑海荣、李清泉等4名两院院士,全市全职院士达98人,高被引科学家增至59人,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来到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定保持在36万人年以上。深港科研“强强联合”在前沿领域加宽“护城河”,靠深圳一己之力远远不够,“河”对岸的香港也是关键所在。与深圳一河之隔,香港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名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第二十五届高交会期间,福田馆展出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同时具备低电压、场发射、扫描透射一体化模式的紧凑型电子显微镜,由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团队研发。同在高交会上展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TransCam 3D相机、大视场(Large FOV)3D相机、高精度(High Precision)3D相机等产品。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港校落子福田,并将一流的研发成果成功转化为科技产品,背后离不开河套园区的战略支撑。2023年8月,深港科研合作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的印发而翻开新篇章。虽然深圳和香港园区相加还不足4平方公里,河套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副院长陈俊铎告诉记者,该研究院正是基于河套合作区的独特优势,采用“一院两区”的模式共享深港两地的科创资源,引进香港高层次人才到福田开展科研工作。《河套规划》明确,到2025年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布局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香港5所知名高校已在深圳园区设立10个创新研发平台。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河套深圳与香港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汇聚海内外院士12名、科研人员3000余名。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河套将供给优质科研、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港澳及国际优势学科科研项目10个以上,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随着科研、产业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同时通过前海、河套等平台‘做增量’,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未来深港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